魚兒魚兒水中游...
    
   近年來,生態界興起一股倡導「生物多樣性」的風潮,而海洋正是蘊藏大量生物資源的珍貴寶庫,看著你們彩繪的海底世界、海洋生物,小傅不禁興起要為你們說說「海洋生物多樣性」這重要觀念的念頭!先欣賞一下小朋友的畫作,再聽小傅細細說來.....


       
雅鈴的作品

  
       奎丹的作品              伯丞的作品


    在為你們介紹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時,小傅要引用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邵廣昭所長寫的《海洋生物之多樣性及保育》一文來與你們共同分享,所長用深入淺出的文句,來傳達要自己的意念,只要你用心閱讀,一定能獲益匪淺。(小傅:文章有稍作更動,有興趣看全文的小朋友,可自行到此網頁觀看 http://learning.csnp.org.tw/eco/animal_07.html

     就生物多樣性而言,海洋生物多樣性其實遠比陸地上的來的更為豐富珍貴。如目前所發現的34個動物門中,海洋其實就佔了33個門,而且其中有15個門的動物只能生活在海洋的環境,顯示其實海洋才是保存了地球上絕大部份生物多樣性的地方。它所能提供人類未來探索學習的機會,和利用這些多樣性的潛力,要遠比陸地上的生物多樣性來的更大。最近隨著深海採樣工具的不斷進步和一些最新的探勘報告,科學家已預測在大陸棚的海底或更深的海域所孕育的物種可能高達百萬種之多,這不禁令人想起前人所云:人類對「內太空」(指海洋)的了解恐怕還不如「外太空」來的多。 


台灣原本豐富的海洋生物
 

   台灣面積雖小,佔全球陸地面積的比例可能只有千分之三,但台灣海洋生物的種類之多,卻可高達全球物種的十分之一。因此相對而言,台灣海洋生物種類之多比起其他沿海國家而言,其平均值要高出500倍之多。造成台灣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除了因為台灣地理位置優越,正好住在全球最大陸棚區的邊緣,以及全球海洋生物物種最繁茂的東印度群島的北緣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海域棲地的多樣性非常高。台灣西岸皆為沙質淺灘,台灣海峽平均不過50公尺,除水中表層的洄游魚種外,均為沙泥底棲魚種。西海岸還有不少河口與紅樹林。東岸則水深可達數千公尺以上,孕育著許多鮮為人知奇形怪狀的深海生物,可惜迄今仍缺乏調查與開發。至於俗稱「海中熱帶雨林」物種最多的珊瑚礁,在全球海域面積雖僅佔不到0.3%,但台灣卻何其有幸,在南北兩端及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幾個離島也同時都有。不僅如此,由於東部、南部及小琉球等離島主要受到溫暖黑潮北上的影響,與北部及澎湖受大陸閩浙沿岸冷水流南下影響不同,造成溫度在冬季時南北可差到4~5。也因此台灣南北海域海洋生物的物種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像這樣只有394公里長的島嶼卻可以同時擁有兩種不同的海底景觀與生物種類的確難能可貴,這也提供了學者從事系統分類、地理分布、生態保育、資源利用等等最好的研究地點和材料。灣原本的海洋生物甚為豐富,但卻被我們在這短短的卅、四十年裏,重經濟輕環保、重陸域輕海洋,肆意地掠奪及到處污染和破壞下給逐漸葬送掉了



海洋生態系遭受破壞的原因

  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全球之漁產量早已在迅速衰退,惟印度洋區因開發較遲,仍有略為增加,其它各大洋早在十幾年前起即每況愈下。造成之原因在人為因素方面包括:


(1)
過漁─新型漁法漁具不斷發明,使魚無所遁形,無法逃避,再加上誤捕,浪費資源,使許多魚種已商業性滅絕。大型魚已愈來愈少,瀕臨絕種(黑鮪、鯊…),未來可能只好吃那些又小又難吃的魚種。此外,非法毒、電炸魚、違法底拖;過多的海釣人口,養魚人口,吃魚翅、海馬、海龍等中藥的不良風氣。
(2)
棲地破壞─特別是近20-30年來海岸溼地次第淪陷,台灣自然海灘之「寶」島,即將變成水泥人工化的「堡」島。海岸迅速消失。
(3)
優養化、污染、有毒廢棄物、油污…使台灣西海岸常發生魚群、文蛤等暴斃事件。
(4)
外來種引入─貨櫃輪壓艙水,水產養殖外來種之不慎逸出。



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


    
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要成功,最根本的還是要把保育變成一種大家的生活態度,下列幾點守則或可提供一般民眾參考:



1
﹒不吃活海鮮,只攝影、不採集、不收集、不購買海洋生物、稀有及應保育的魚類。
2﹒不到海邊(潮間帶)、亂踩亂翻石頭。

3﹒不亂倒污水、不亂丟垃圾,海釣、潛水應遵守規定,不踢珊瑚及下錨等。

4﹒多認識海濱及海洋生物,共同來作宣導教育及擔任海洋生態保育的義工。 

    
    小傅:海洋是生物寶庫,而台灣地處優越,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但因島上的人為因素致使海洋生物多樣性面臨危機,有賴大家將保育視為一種生活態度,方能將此珍貴的生物寶庫代代相傳、留予後代子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xy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